白墙黑瓦,庭院深深,岳麓书院被青翠繁茂的树林围绕,坐落在岳麓山的山腰之中。这是一座充满传奇的书院,七毁七建,历经磨难,至今仍在办学,走出了无数影响天下的风流人物。
岳麓书院既是湖湘文化的标志,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符号,书院的大门有一副集句联。上联是“惟楚有材”,源自《左传》。下联是“于斯为盛”,出自《论语》。
岳麓书院从五代期间二僧办学为始,历朱张理学、王阳明心学、王夫之船山之学,至近代中国,“湘军”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。一院春秋,却是千年风云。
千年而下,先贤们已将岳麓书院建成“道南正脉”的文化驿站。宋代以后,各朝各代均出现了一批批儒家士大夫,他们在此传承文化、创新文化。在中国学术文化发生重大变革的宋元明清时期,岳麓书院一直是新兴学术思潮的重镇。
在宋代,岳麓书院是著名的四大理学基地之一,朱熹与张栻(时任岳麓书院主教)在这里讲学、辩论,开讲时,座无虚席,盛况空前。这次长达两个多月的“朱张会讲”,开创了不同学派在岳麓书院自由讲学之风,成为交流对话、求同存异的典范。
“盖欲成就人才,以传道而济斯民也。”张栻在《岳麓书院记》中提出,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道济民,为国家和社会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。
在抗元守城战役中,岳麓书院学子死之八九,血洒疆场;而中国近代史上,曾国藩等创建湘军,其特色是“士人领山农”;郭嵩焘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,整顿内务,以立富强之基。体现了岳麓书院是培育读书人士大夫精神的精神家园。
明末,岳麓书院的求学者王夫之,他立志于“六经责我开生面”,后来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。内忧外患的清中期以后,来此求学者中不断涌现杰出人才,其中有魏源、陶澍、曾国藩、左宗棠、胡林翼、郭嵩焘、唐才常等。他们是那个时代经世济民的人才,成就了读书人的梦想。
从古代思想家王夫之,到近代“睁眼看世界”的先行者魏源,再到革命先辈邓中夏、何叔衡、唐才常……从岳麓书院走出的无数仁人志士,以天下为己任,成为历史天空中的闪耀群星。
“以文化人,以史为鉴”。如今,岳麓书院是湖南大学的一部分。成风化人的岳麓书院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谱写着全新的篇章。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zl/6273.html